长岛渔号,一支古老不息的歌谣
长岛旅游网7月10日讯(通讯员 石其鹏) 像西北人嗜唱“信天游”,东北人嗜唱“二人转”一样,喊“渔号子”成了烟台长岛人世辈相传的永恒激情——
长岛渔号,
一支古老不息的歌谣
乘船往长岛,进渔村,登渔船,到渔家,你会感受到渔家号子是那般地提神儿。君不见3岁的娃娃呓,80岁的老公吟,就连没了牙齿的老太太也要瘪两瘪,长岛渔家人谁个不嗜好渔号子?!
7月2日,记者在长岛县宣传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,亲身体验到了这一海洋渔俗文化的魅力。
一个传唱380多年的海上“渔令”
“顿顿浆,装大舱,装舱起吆,嘿吆吼……!”伴着苍凉又虔诚的渔号声,仿古帆船“渔家乐1”号大桅杆顶飘荡起长长的猩红绸布“大吊子”(长方形条块),船长孙明高俯在船头跪拜,把酒分洒在船头的“虎头”等处,扬首呼喊“海神娘娘保佑顺风平安,打一网装两船!”在庙岛湾,记者有幸看到了“长岛渔号”表演。
说起“长岛渔号”,陪同记者采访的长岛县文化局局长李明一脸的兴奋。长岛是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,由32个岛屿组成,其特色海洋文化积淀深厚,内涵博大,形式繁多,在北方极具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力,特别是有380多年历史的渔俗文化。比如长岛的渔家号子,是历代渔民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,很有震撼力和吸引力。
“长岛渔号”源于砣矶岛,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。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,仅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就达300多只,是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。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帆船,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,在风帆时代“长岛渔号”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“渔令”,涉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。建国前,岛中常从莱州雇用“鱼眼”(能根据时令、海水潮汐、颜色,观察判断鱼群大小、鱼量多少和走势的人),使渔号之间有了交流,得到丰富发展。“长岛渔号”鼎盛是在民国期间,渔号从渤海叫到黄海,直至朝鲜和日本,现在胶东和辽东沿海地区流传下的部分渔号子仍有“长岛渔号”内容和韵味。
据《长岛县志》记载,在20世纪30年代,砣矶岛后口村有只“大瓜篓”(船名)在烟台港站锚(抛锚),适逢有只天津的“大改翘”(船名)正要掌篷出海,时值雨后,篷绠湿涩,船上10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也没有把篷掌起来。砣矶岛上有个号头,绰号“小鬼奶奶”,他即刻带领4个伙计靠了上去,一阵“掌篷号”,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,在港的各地渔民无不钦佩,争相学喊,“长岛渔号”名声大振。1949年,砣矶岛大风船参加了解放长山岛战役,1950年,长岛组织了大风船支援解放舟山群岛的支前活动。“长岛渔号”伴随着大风船一起南下,在我军渡海作战史上写下光彩的一页。
李明说,随着生产力的解放,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更新,上世纪70年代末,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或作古,“长岛渔号”在鲜为传唱中成为一种无形的文物,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和感怀中。自上世纪80年代始,被挖掘整理记入《长岛县志》。世纪之交,“长岛渔号”参加诸多表演活动。如今,延续了380多年的“长岛渔号”已是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,在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成为文化专家和游客探究观赏长岛的一个“聚焦点”。
[1] [2] [3] 下一页